Featured image of post Daily Meditations - W52

Daily Meditations - W52

最近读书的一些思考:一部分是关于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个人对社会的贡献,讨论适度舍弃不必要的物品可以提升资源利用率,并提到名人的贡献不一定总是正数。另外还探讨了长期主义的重要性,认为解决社会问题需要依靠盈利的商业模式,而不是短期的政治决策。

这两周都在看吴军的新书《脉络》,从书中我读出他有点凯文凯利的一面。一些比较大的命题,他能举重若轻地用一两句简单的总结,表达出一些一针见血的见解。让人感悟深刻。

整个社会的视角

也有点经济学的思维

时不时的去放弃一些东西

只保留生活必需品。
其实,对大多数人来讲,很多东西并没有太大的存在必要,却对别人很重要。适当的舍弃或捐献或许能提升社会资源的利用率和价值。
买的东西也不一定要选择退货,也可以把它捐掉,一方面商家可能拿到后也是扔掉,反而是对资源的浪费,自己还蒙受了损失;另一方面,这能反向地约束自己,敦促自己买东西前要三思、想清楚真正需要再下手。
对我来说,家里有很多书,也有很多很久没用的东西,这些其实占了我满大空间,但如果我把它们捐掉或送给有需要的人,我甚至都不需要那么大的空间来存放,给自己腾出一些地方来。

人们对社会的贡献,可能是正数、也可能是负数

我们如果以贡献最终值来衡量的话(正 + 负),那些名人的贡献不一定比我们多,因为他们除了做了很多有用的事之外,也做了很多影响很大的坏事,这些使得他们的贡献总量可能为负。
比如,几年前中国的共享单车在竞争这个市场的时候,完全是在浪费社会资源,如果只有那么一两家在相互竞争、相互促进,不断的强大和发展,为社会众人解决最后 1 公里的交通问题,那是没啥问题的,但是百来家这真的有点浪费社会资源,还搞得到处被自行车堵得乱糟糟的。

这个世界缺少长期主义者

人类在生理上天生就有一个缺陷,就是喜欢即时反馈和鼓励,不太喜欢等待。
要解决社会上任何需要时间的问题,靠得住的其实不是某个政治家或领导,而是能够盈利的商业,只有在有利可图时,人们才有动力去做,如果能适当的引导让大家往好的方向去竞争,问题解决的效率会是最高。
吴军说,正是因为很多人迷信所谓的“历史巨变”、“人生转折”,才把原来非常广阔的道路留给了极少数长期主义者。

共识

教育的作用

较好的教育,除了简单的在知识上、逻辑上能够有所增进之外,还要学会如何更好的运用知识。
更重要的是教育能够教会人学习,它搭建起了我们和人类思想之间的桥梁的,我们学会了更多的去思考如何高效地获取更多、更好的知识,以及如何把知识更好的变成生产力,去丰富生活,以及为社会做贡献。
以前我们会以为离开的学校就解放了,不用再学习了,但其实那只是一个开始。
在学校只是学到了基础和方法论,上了社会就要不断的完善和充实自己,没法躺平,共同富裕也不是让你躺平,因为人总要挣钱、生活,躺平了就等着饿死。这个社会在飞速的发展,如果没有很好的学习能力,很难在未来活的很好。现在的努力,更多地是在为未来做储备,而不只是去解决现在的问题,要不然就跟有了这顿、没有下顿的古代平民没太大区别。

有些财富建立在共识之上

比如“房价还会继续涨”,这个共识让房价一直保持着高价。
在中国,这个观念是几千来农耕/封建历史养成的,形成了人们的“家”的观念,大家共同的信仰。不过这个事也不是完全牢不可破的,万一某一代人因为巨大的压力不敢再持有这种信仰的时候,房价就会慢慢的下滑。
比特币经常大波动,特别是乱世的时候疯狂地涨或跌,是因为一直有些人持有“无国界”货币的观念,而且人也不少,他们形成了种共识,共同推动着虚拟币的涨跌。而更多参与的人,是在陪玩,他们没有坚定的信念,经常就是眼馋或想着快速致富,跟投资房地产没有本质上的不同。

回到这本书

脉络这本书前面的章节主要就是在讲过去的历史,很多跟我们认知都不太一样。过去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,而且我们经常会去美化历史,但实际上过去的盛世真正只占历史的 1/3 都不到,大部分时候都是兵荒马乱。
最开始的章节也讲到,现代人的生活水平其实大部分都是工业革命之后才飞速发展起来的。那么长的农耕时代,其实并没有对现代生活贡献多少,社会的整体生产力一直没有得到什么发展,而工业革命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非常迅猛的技术和财富的增长。
之后比较长的篇幅在讲工业革命及之后的一些观点,很有意思。看到上面这些介绍,相信有的人会开始对这本书有所兴趣,总之它让我看到了凯文凯利的影子,这或许也是吴军当时想写出来的效果。

Built with Hugo
Theme Stack designed by Jimm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