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eatured image of post 读《不上班咖啡馆》的收获

读《不上班咖啡馆》的收获

下班后才是一个打工人最清醒的时刻。该给你多少钱,不是看你有多厉害,而是看别人的问题有多大。这世界其实是需求决定价格,而不是供给决定价格。

这是这几天在看的一本很有趣的书,有感而发这篇读书笔记

概述

买这本书主要是冲着古典老师去的,之前对他的《跃迁》印象深刻,受益匪浅。刚看到书名我就想起了《世界尽头的咖啡馆》前两年还出了续集,我都看了。后来在读本书的时候,感觉就是在看国产的《世界尽头的咖啡馆》,叙述方式很像,内容上也是讲职场和生活,所以阅读起来我有种熟悉的感觉。
这几年经济不好,大家都在职场和创业的路上挣扎,都过得很不容易。随着越来越多人“毕业”,讲人生规划类的书籍或课程必定会大受欢迎。因为大量的城市精英突然就遇到了 10 几年一个周期的经济萧条,上一轮大概率没经历过,这么一来就有点措手不及,人生突然陷入迷茫。
有缘看到这篇文章的人,如果正好自在这个阶段,可以读读上面提到的这 3 本书(《世界尽头的咖啡馆》有两本),相信会有不错的启发。
本文主要摘录我在阅读过程中受到触动,结合自己思考写下来的一些笔记,希望能引发读者一些思考。


思考清楚自己的赛道

下班后才是一个打工人最清醒的时刻

全书多次提到这句话,故事中的那个咖啡馆也只有在晚上 9 点后才开门,因为打工人下班了。古典在书中说的这句话,主要想表达,在上班的时候,人容易迷失自己,沉浸在为做好工作而对其它事情浑然不觉的状态中,更不会抽时间去思考自己的现在、做事方式、未来的发展等,一心在做好当下的事。
不过在下班后,就有更多的时间回去“做自己”,这时就换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思维,可以思考更多的可能性,而不是工作干不好整个世界就完了的状态。

换赛道

如果打算换赛道,尽可能地一步步切换,就像攀岩,不要一步就跳过去,容易失去抓手、然后掉下去。
即使是“毕业”,离开岗位时,也要留住人脉和技能,然后在这些基础上慢慢探索、切入适合自己的赛道。
书中古典老师化身的胖子,是一个耐心的人生导师。他针对职场,提出了一个公式:
定位=行业 x 企业 x 职位
可以尝试先切换其中的一个变量。比如现在是在互联网行业,这个大前提可以不用换。之前一直在走“职位”这条路,一路往上爬。实际上还有其它思路,只是我们平时很少思路,一心盯着职位职级。公式中没有讲的很具体,没提职位怎么切,但这个变量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的起点,即可以挪挪屁股,换一个部门或团队,如果一个产品 (业务) 自己不喜欢、不适合、或识别出不是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的话,及时果断地换。比如想往 AI 技术方向发展,可以切换到 AI 相关的团队中去,找到一个让自己有更多学习的机会的环境中去。
大概的步骤可能是这样:

  • 先认真收尾手头的事,边观察机会、切换赛道;
  • 然后在新赛道中认真的学习、快速积累,不计得失,努力去做成一些事,有一些自己的创造或产出;
  • 在上一条的持续迭代中,不断地精进到某个高度,同时积累更多的技术和人脉;
  • 如果条件成熟,可以再考虑切换企业,继续创造,验证这套模式可行性,并不断完善相应框架,同时继续积累更多的技术经验和人脉;
  • 最后如果还有激情和条件,可以再切换到创业的赛道,有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。

职场

职业的本质是什么?

通过帮别人解决问题来获利。
该给你多少钱,不是看你有多厉害,而是看别人的问题有多大
我们一直以为只有把专业技能练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才能赚大钱,其实不太对。赚钱的是那些,找对了痛点和问题、然后培养自己能力,最终能解决这类问题的人。
简单说,是需求决定价格,而不是供给决定价格
同样是销售,卖房子的就是比卖汽水的赚钱。虽然他们的本质都是跟人打交道,找到别人的痛点,把自己的东西包装下卖给别人。最关键的点,在于找对行业。怎么把一瓶水卖出天价,也许能做到这个的人你会觉得他很厉害,不过很可能他只是把水运到了沙漠中去卖而已。
当然这点可能不只一个人发现,那么随着加入的人越来越多,就成了红海。时机很重要,但如果已经晚了的话呢?这时我们只能去发现更多的新机会。新机会往往出现在新行业,这有点像废话,不过更多时候,我们只是看着新行业到来,也没什么行动。

宁当鸡头,不做凤尾

在一个不怎么重要的部门当尾部,还不如去一个新部门(缺人才的部门)承担非常重要的岗位,给自己更多的历练,最重要的是成长和突破过去的自我,往未来趋势的方向不断的前进,这才是最有意义的。
很多人一直盯着职级、地位看,干嘛要一直去跟别人做比较呢?要知道职级就是公司设置的游戏规则,把人牢牢地套在规则里面、认真的奉献,不过很多人即使知道这一点,还是会很执著地追求这些。可能是因为不甘心,也可能是因为自尊心太重…… 但不是正确的方向还要坚持,就很难过得好。

提升自我

打磨优势

没有人是完美的,要充分亮出自己的优势,像一把沙子中只有一点点金子,经常容易被埋没,如果你经常去擦亮你找到的金子,它就会在沙子中闪闪发光。
重要的是把优势放大,同时规避劣势。
找优势可以用排除法,看看失去什么会让我活不下去。每个人都有优势,只是说怎么在沙子中找到金子,以及怎么让别人看到。
风口没了,猪会不会摔死?
你进入了风口之后,要不断地学习、站稳,让自己长出翅膀来,趁着红利在这个领域站稳脚跟。翅膀就是这个培养出来的优势,如果没及时长出来、亮出来,风口过后就会摔得很惨。

多关注自己、跟过去比

不用总盯着别人的优势、跟别人比,要多跟现在自己比,只要让自己过得更舒适、更充实就行。
不一定要超越别人才算成功,大家的起点或运气不一样,世界本就不公,抱怨改变不了一切,接受现实往往是很难的,总会有不满。但我们注意力不应该在这,而应该放在怎么不断地去突破自我,要比之前的自己活得更好、变得更强。以前觉得自己不太行的地方,突然自己变得非常行了,这就是最有意义的事。

只要坚持着慢慢地跑,就能赢过很多人

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。这点感受很深,平时我也经常去跑步,坚持很累,特别是突破之前跑过的距离,很多人都会在途中停下休息,如果能一直坚持,就能赢过大部分人。
人生更像是在操场上跑圈,时不时有人加入,不用羡慕刚加入的人的体力,他们刚下场体力就是好,开始时就是跑得快,也可能是基因好、祖上都是运动员。但你一直坚持下来了,总能超过大部分人,毕竟有先天优势的只是非常少数,干嘛一定要跟他们比呢。

读书的方法

读书就是以自己为中心,以问题为导向,以改变为终点

想不是办法,干才有答案

路是走出来的,不是设计出来的。
人们总是喜欢提前规划路线,其实路不是想出来的,而是走出来的。没真走到那路口,也不一定了解那边的路况,只是听人说、或看地图知道的。这些都不一定准确,或者偏离的很多。

初心

“如果当时……” 是人生最大的谎言。
或许当时的选择,已经是那会能找到了最好的选项之一。不用去想走了另一条路会怎么样,因为我们经常会去美化那些得不到的东西,这样它就变得不真实,而且会很后悔、搞坏了尽情…… 没必要,这些都是自己在找罪受。
认识到这一点后,怎么正确地去看待这些选择呢?重点还是“初心”,了解自己来自哪、有什么目标或使命要去完成。这样再去做选择的时候,至少知道方向。
每个苦苦坚持的不得不,都藏着巨大的初心。
我们可能都有一些比较初期的出发点,或许我们已经忘了,但它带来的动力和惯性,让我们一直往前走,只不过后来我们以最近的幻想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和成果,忘了这个初心。
或许当时的初心只是不想在小城市一眼看到头,而是想探索更多的可能性,想不断地超越儿时玩伴或亲戚朋友,只不过慢慢地,买了房,有了房贷,想自由,想赚钱,然后迷失了最初的初心,变得浮躁,一切心赚钱为目标,但又碰到各种障碍,终日郁郁寡欢。
当一个人知道最初的“为何”,就能承受一切“如何”。
我们不是害怕苦难,而是怕苦得没有意义,白白花费了很多精力、最终没得到任何收获。

管理

项目管理中的 1-10-100 定律

解决一个问题:

  • 事前计划,只需要 1 的成本。
  • 事中改进,就需要 10 的成本。
  • 事后修正,那需要 100 的成本。
    所以为什么要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。因为这是最省成本的方法,如果每天都在做紧急的事,那基本都要付出 10 或 100 的成本。
    如果大部分能预期的事,都提前做好事前的计划,并及时地执行,那你完成它们的成本就只有 1 x N,而不是 100xN。这时你就可以比别人省出更多的时间。

做团队管理的两个重要的事

  • 1 是帮别人拿成果,要为他争取机会,且争取时间,及时、适当地推他一把。
  • 2 是保护大家,一方面不让一些杂事、不重要的投诉分心,另一方面 pk 掉不合适的需求直接找到他们,不要当一个传话筒或需求传送带。

成为专家之路的几个阶段

  • 求助者,这是最开始的时候,什么都不太懂,开始入门
  • 探索家,有了兴趣或任务,不断地深挖、学习更多这方面的知识
  • 建筑师,把自己在这里面学到的一些有一定难度的东西沉淀下来,形成框架
  • 助人者,在平时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,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框架,补齐知识点
  • 专家,最终自己的框架已经比大多数人认知更深了,在别人眼里就是半个专家了。
    其实不一定要到了助人者或专家再开始发声,从探索时就可以开始,动手去慢慢打磨、创造一个产品,然后跟着它一起成长。同时也把这个成长的过程分享出来,让初学者都能从中受益。
    这个世界其实初学者(求助者)远远多于其它阶段的人。这就是一个金字塔,越塔尖的人越专业、而大部分人都是在中等以下。所以市场及需求最大的往往都是上面说的“探索家”和“求助者”。
Built with Hugo
Theme Stack designed by Jimm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