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eatured image of post 聊聊我的笔记软件使用历程

聊聊我的笔记软件使用历程

聊聊我使用各种笔记软件的历程,最终选择 Obsidian 作为主要工具,因其免费、安全、可定制且功能强大,满足了我大部分记录的需求。

现状概述

我现在大部分笔记都是用 Obsidian 写,免费、安全、自由定制。甚至你看到的这些博客,我也都是用它写的,然后加上一些简单的设置就把内容同步到博客上了。Banner 等都是自动生成的,笔记的排版和格式,它都(通过插件)提到了非常强大的支持。

历程

我研究了大量笔记,许多听过的都尝试过。实际上,大多数笔记功能相近,互相抄来抄去,很多都是类似 Notion 的交互。区别仅在于谁家的软件做得更出色、更流畅,或者 Bug 更少,更便宜。
我最初长时间使用印象笔记,但它实在令人难以忍受,Bug 超多,还不认真修复问题。每次都推出一堆新功能,接着诱导用户升级会员,充了钱还得再充,实在让人受不了,亏我还充了 10 年的会员,都不知道它能不能再活这么久。
后来我试用了很多其他笔记软件,大部分都要收费,而且功能扩展性差,提供什么功能就只能用什么。刚开始还觉得一些功能新鲜,用多了、用久了,一对比就发现并不那么理想,很多宣传都夸大其词。
用着用着,我又开始担忧笔记内容的安全性。曾听闻一款笔记软件,小道消息称其创始人会随意查看用户笔记,这触及了底线,无法接受。由此我开始关注数据安全,想起以前用过一款软件,名字记不清了,编辑格式是 markdown,数据存在本地,相对安全。以前用这个软件时是通过一些同步软件来同步笔记,但在手机上就无法使用了。
两年前,一个大佬给我介绍了一款叫 Obsidian 的软件。当时下载试用了一下,感觉…… 有点简洁,很多功能都没有。没太玩明白。最近又读了些介绍这款软件的文章,所以心生好奇,便再次研究起来。那段时间,每晚我都沉浸在探索这款软件中,着实投入了不少时间。然而,随着深入使用,我越发惊叹于它强大的功能,许多设计都精准地契合了我对笔记软件的定义与功能需求。
此后,我对它的使用愈发频繁。因为它几乎能满足我所有需求,即便有些功能缺失,众多插件也能予以补充,甚至我还能自行定制。后来,我惊喜地发现它还能与博客联动,将笔记转化为博客文章发出去,过程还十分简单。当然这些都得花时间折腾。
有一天,我赫然发现自己在这款笔记软件上安装的插件竟多达 60 个。这数量着实不少,充分彰显了该笔记软件强大的扩展性,而且多数插件都十分实用,不好用的早已被我卸载。
我留意到许多文章在介绍这款笔记软件时,都提到深入去使用时会很复杂,得花时间研究。不少人在使用过程中选择放弃,毕竟想要深入挖掘其功能,需要投入大量时间钻研,而大多数人都倾向于拿来即用,不愿花费过多精力折腾。而我就是这种喜欢折腾的人。
我是在试用了众多笔记软件,却始终未能找到心仪之选后,才邂逅了它。我已经投入了大量时间在各种笔记上了,再投入一个月研究都是值得的。之后我逐步将过往的日记迁移至此,我写了 3 年多的日记全都一点点迁过来了(每天迁一点点)。虽说不是所有的笔记都进行转移,但这些年撰写的日记也基本收集齐全了。
我之所以如此信赖它,是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,我切实感受到它既安全又功能强大。 而且扩展性非常强,还能自行定义,这十分符合我作为一个开发者的思维。
这款笔记软件本身自带的功能本身就颇为丰富,比如有分层式的标签体系,具备目录管理能力。还有它的卖点之一,双向链接和网状关联,该功能可以将各种笔记链接成网,做了个交互和动画效果,能把各种笔记的关系梳理得起来。但我不太喜欢用这个功能,一直觉得它有点鸡肋。我之前看过一篇文章,提到这个功能其实没多少人能真正用的起来。
我现在主要用的是它的标签体系,其分层逻辑我很习惯,因为之前一直在用 flomo,标签体系几乎一样,所以对我来说只是习惯的平移。另外,这个笔记软件还能与我之前研究过的 cloudflare 上的 CDN 联系起来,图片、视频等都可以传上去。
其实,我对于笔记软件的使用并非局限于某一款。比如说,除了 Obsidian、flomo,我最常用的还有幕布。它们的用途各不相同,但我用得最多的还是 Obsidian。甚至我工作时很多时候也会用它来规划当天的日程,因为它有一些插件能让日常管理变得较为简单。当然,我主要的日常管理软件还是滴答清单。

Built with Hugo
Theme Stack designed by Jimmy